何玉峯長老以「作王酒政的尼希米」為題,帶領我們從尼希米的職場身分——「酒政」出發,一個看似平凡的人,如何承載不凡的國度使命,也為現今職場基督徒帶來深遠的啟發。
平凡崗位上的不凡心志
當我們談到尼希米時,多半聚焦於他卓越的領導力與重建耶路撒冷城牆的豐功偉業。但何長老特別引用尼希米記第一章11節經文的結尾:「我是做王酒政的。」他分享,這句話不只是職稱,更是理解尼希米所有行動與心志的關鍵鑰匙。
「酒政並非我們想像中的宰相大官,」何長老解釋,「與但以理相比,他更像是一個『小人物』。」酒政的工作,就是在外邦王宮裡服事一位異教君王,職責之一是為王試酒,表示他每天都處於可能被毒殺的生命威脅之下。這樣的身分既是君王信任的親信,同時也是隨時可被犧牲的僕人。
尼希米的信仰不是在聖殿裡養成的,而是在被擄之地、透過家族傳承建立的。上帝揀選的,正是這樣一位身處世俗與高壓環境中掙扎的職場人,來完成連君王與先知都未能成就的事。這本身就帶有深刻的神學意義。
內心世界的四面向
「因為心裡所充滿的,口裡就說出來。」何長老引用經文,從尼希米的四個行動,帶領我們看見他心中充滿的國度負擔。
第一,是尼希米所「問」的內容。當他遇見從故土來的人時,他第一時間問的不是關於個人前途或利益的問題,而是「猶大百姓和耶路撒冷的光景」(尼1:2),這個提問,清晰地顯明他心中真正的優先次序。
第二,是他為何而「哭」。在得知家國的悲慘境遇後,他「坐下哭泣,悲哀幾日」(尼1:4),何長老根據從經文時間來看,這份悲傷甚至持續了四個月,這份無法抑制的哀愁,甚至讓他在君王面前「面帶愁容」,顯露出他與神的子民深刻的連結。
第三,是他所「認」的罪。在禱告中,他沒有推卸責任或指責他人,而是說:「我與我父家都有罪了。」(尼1:6),這種承擔,展現超越個人的群體性悔改精神。
最後,是他所「求」的目標。他的禱告(尼1:8-11)他的禱告既有國度的宏觀視野,盼望神成就祂的應許;同時也很務實,為眼前的行動鋪路,祈求神使他「現今亨通,在王面前蒙恩」。
這四個層次的展現,讓我們看見一個心懷神國、卻又腳踏實地的僕人形象。
職場是神的橋樑
何長老提醒,尼希米的「酒政」職位本身並非目的,而是一座由神親手預備的「橋樑」,這個看似普通的崗位,卻讓他接觸到權力核心、進而啟動整個重建計畫的通道。
「你的職場,就是上帝為你預備的橋樑。」何長老鼓勵所有在職場的基督徒,不要把專業和工作僅看作謀生工具,而要看見它能成為神國度的管道。他挑戰我們檢視自己的禱告,是否只停留在個人的需要?卻忘了為所處的城市與國家的轉化來呼求?
尼希米沒有因為環境艱難就放棄信仰,反而讓信仰賦予工作更高的意義。神正在尋找每個世代的尼希米——在崗位上忠心,心裡懷抱國度負擔的人。祂能使用一個為王倒酒的僕人,去重建聖城;今天也能使用在辦公室、工廠、校園裡的基督徒,去帶下祝福和轉化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