聖經中有許多神蹟,但神蹟的真正目的究竟是什麼?只是使人病得醫治、需要被滿足嗎?
本週新生命牧者團隊透過《路加福音》17:11–19,十個長大痲瘋的人遇見耶穌的故事,帶我們看見:神蹟不只是「被潔淨」,更是為了帶人進入「得救的生命」。
醫治的前提:正視生命的罪
耶穌前往耶路撒冷時,經過撒瑪利亞與加利利交界的一個村莊,遇見十位痲瘋病人。按照規定,他們必須住在城外、與眾人隔離。但他們一看見耶穌,就大聲喊著:「耶穌,夫子,可憐我們吧!」
聖經中,「痲瘋病」不只是疾病,更象徵人因罪與神隔絕的狀態:先與神疏離,接著與人決裂,最後甚至對罪失去感覺。罪會使我們與神漸行漸遠,讓我們對屬神的事情失去熱情,甚至變得習慣化和宗教化。痲瘋病人正是如此,他們被社會排斥、被歧視,與人的關係疏離,陷入孤單。
牧者團隊提醒,耶穌說:「絆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。」罪有群聚效應,會像連鎖反應般,使人陷入「絆倒與被絆倒」的惡性循環。若輕忽罪,只當作小事,最終罪會擴散、翻倍,受傷的人也可能成為傷害人的人。
然而,上帝給人出路:當我們正視生命的破口,用禱告回到神面前,承認自己的有限,呼求神的憐憫,就是得潔淨的起點。
醫治的根基:有信心的行動
十個痲瘋病人呼喊耶穌時,祂並沒有立即醫治,而是吩咐他們:「你們去把身體給祭司察看。」在他們遵行話語、往祭司那裡去的時候,病就得了醫治。
信心不是盲目的衝動,而是選擇按神的話去行動。耶穌吩咐他們去找祭司,是要他們被律法光照,並專心尋求神,悔改歸回。
這次神蹟的次序與耶穌之前的工作不同:先行動,才被醫治;先順服,再看見盼望。這不只需要痲瘋病人踏出步伐,也需要祭司走出來探望。今天的教會就是新約的祭司群體,若要承接耶穌的使命,就要有憐憫的心與信心,主動走進世界的傷處,去服事有需要的人。
醫治的目的:回到主面前
十個人都得了潔淨,但只有一個人回到耶穌面前感謝祂並俯伏敬拜。耶穌說:「潔淨的不是十個嗎?那九個在哪裡?」聖經稱那位回來的人為「得救的人」,因為耶穌對他說:「你的信救了你。」
醫治處理的是表面的問題,而得救才是神最深的心意。得救意味著要離開不潔的環境與態度,活出新的生活方式。詹鴻恩牧師提醒,真正得救的生命要活出感恩與敬拜,脫離罪惡的循環,成為能憐憫人、服事人的見證者。
感恩能使人記得自己蒙神的憐憫,有力量去饒恕;敬拜能使心被神恢復,不再以自我為大,而是活出「主必興旺,我必衰微」的事奉。這也成為教會走出「絆倒與被絆倒」循環的關鍵。
得醫治的回應:出去成為祭司
牧者呼籲弟兄姊妹,我們都是曾被潔淨的痲瘋人,但不能停留在「得醫治」的階段,而是要成為與耶穌同工的祭司。
教會要看見城市中仍在痛苦與罪裡的群體,並效法耶穌,走進他們的需要中,用禱告、認領、佈道去服事,使神的醫治與救恩持續臨到。不只追求一次性的神蹟,而是持續經歷生命更新、與主同行。
耶穌說:「我是世界的光。跟從我的,就不在黑暗裡走,必要得著生命的光。」(約8:12)
今天,你願意不只停留在被醫治的恩典中,而是活出得救的新生命嗎?
你願意成為現代的祭司,帶著感恩與敬拜的心,主動走出去,去服事那些還在「城外」的人嗎?
讓我們一起回應神的呼召,把人帶回神的家,讓祂的光繼續照亮這個世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