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去福音禾場,建立佈道教會
本週何玉峯長老帶領大家,走進《約翰福音》第四章——耶穌經過撒馬利亞的故事。長老勉勵新生命小組教會,走一條福音佈道之路。
當撒馬利亞婦人對全城傳福音時,這個僅約一兩千人的小鎮,卻宣告:「耶穌是全世界的救主」(The Savior of the World)。地方雖小,卻被主開啟眼睛。一間傳福音的教會,不在於人數的多寡,而在於是否讓每個人都能認識耶穌、被差派出去、帶著主的心意走到哪傳到哪。
耶穌「必須」經過撒馬利亞:打破信仰的隔閡
聖經提到,耶穌離開猶太,往加利利的路上,「必須」經過撒馬利亞(約4:1-4)。撒馬利亞在猶太人眼中是「不潔之地」,雖然兩族都信奉同一位神,卻彼此敵對、互不往來,成為福音無法進入的硬地。
耶穌在敘加遇見婦人,這小鎮地圖上幾乎找不到,卻在那裡發出全卷福音書最偉大的宣告:「這真是救世主,全世界的救主!」(約4:42)
耶穌「必須」經過撒馬利亞,並非路線上的偶然,而是天國策略的必然:要拆毀宗教與種族的隔閡,讓最邊緣的人成為福音的接觸點,使全城看見耶穌就是救世主。
長老提醒:「我們所信的,是為世界而來的救主,是活水的源頭,是打破隔閡的主。」福音不是往熱鬧的地方,而是往未被得著的地方。就像耶穌選擇那個被人輕視的婦人、一個千人小鎮、一塊冷硬的土地,卻展現出極大的福音能力。
你需要活水:傳福音就是信耶穌是主
耶穌對婦人說:「請你給我水喝。」一段平凡的對話,卻揭開神學的討論。即使婦人拒絕:「猶太人和撒馬利亞人沒有來往」,耶穌仍不退縮,說:「你若知道神的恩賜……你必早求祂。」
這段對話從生理需求的渴,轉向她內心的渴——關於婚姻、敬拜與救主的疑惑。耶穌沒有從教義講起,而是說:「你當信我」(約4:21),將敬拜的重點從「Where(哪裡)」轉向「Who(是誰)」。
長老說:「神與你的關係一旦藉著耶穌建立,就不會消失,會一直湧到永生,這就是活水。」撒馬利亞人不知道向誰求,但耶穌就是活水的源頭。
當我們開始認領禱告,就是在靈裡提出呼求,像耶穌對婦人說:「請你給我水喝。」那聲呼喚,不是耶穌真的口渴,而是祂要把活水給出去。長老提醒:傳福音不是等條件完備,而是從相信耶穌是活水的主開始。
耶穌對門徒的心意:要常常有主的眼光
經文中出現一段小插曲——門徒原本應該參與福音行動,卻「進城買食物」去了(約4:8),錯過福音收割的機會,他們關注的是肚子的需要,卻忽略了主的心意。耶穌說:「我有食物吃,是你們不知道的」——這食物就是遵行差祂來者的旨意(約4:32),拯救人的靈魂。
門徒以為自己是來服事的,卻沒看見自己真正的任務:撒種與收割。他們說,「還有四個月才收割」,耶穌卻說:「莊稼已經發白了,可以收割了!」(約4:35)
長老提醒:「買食物只是其中一個任務,耶穌差他們去敘加,是要他們去作見證、撒種、收割。」主的心意是收割靈魂,服事祂需要常常有主的眼光,不要被次要的事務取代了傳福音的首要使命。
成為佈道教會:勇敢走向不可能的禾場
福音若能在最硬的土地開花,就能在任何地方結果。長老也祝福教會:「小地方的眼界需要被主打開。」新生命要成為一間福音佈道的教會,重點不在外在條件,而是單純相信——我們所信的,是那位「為世界而來的救主」。
福音不是等到一切齊備才出發,而是主帶領我們走向那些還未得着的地方。讓我們成為一間出去的教會,跟隨耶穌的腳步,勇敢踏上每一塊看似不可能的禾場——因為那裡,正是神要親自動工的地方。